昨天,“体检10年无异常却查出癌症晚期”冲上热搜。2013至2023年,北京的张女士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,从未被提示患癌风险,却在2024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,她质疑体检机构“误检、漏检”。
事件迅速发酵,网友关注点集中在三个地方:体检到底能不能发现癌症?机构操作是否规范?监管到位吗?
昨晚,爱康国宾回应称,张女士确诊的是肾脏透明细胞癌,目前无有效血清标志物用于早筛,其2023年体检报告中曾提示“右肾钙化灶”,或许是早期风险信号。那么,问题到底出在哪?不妨从三个方面探讨。
第一,癌症筛查不能简化为一两个指标。
张女士称自己长期关注“癌胚抗原”(CEA),10年结果正常便以为没有患癌风险。这是典型误区:CEA是结直肠癌、胃癌等腺癌的参考指标,对肾癌无效。
问题是,普通人缺乏专业医学知识,而当前体检机构往往采用“打包销售”“名词堆叠”的模式,却缺少必要解释和健康教育。如果10年来机构过度宣传CEA等项目,可能会误导用户将癌症筛查寄希望于一两个指标。
第二,体检机构有没有尽到提醒义务?
张女士2023年的报告中写了“右肾钙化灶”,说明她当时做过相关B超。“钙化灶”并不等于癌症,但在肾脏部位确实是潜在风险信号。
关键在于:医生有没有解读报告?机构是否提示她“建议进一步检查”?如果只是发报告、没有复查建议或随访安排,也不能算明确的风险传达。因为对于不具备医学知识的普通消费者而言,一个“钙化灶”究竟意味着什么,他们并不清楚。
第三,行业监管是否完善?
近年来体检乱象频发。早在2018年,爱康国宾CEO曾公开表示行业内存在护士冒充医生做B超、抽血样本未检测即伪造结果等问题。今年5月,央视也曝光部分机构将体检变成健康证“造假流水线”。
由此可见,体检行业的问题并非个案。要真正恢复公众信任,必须推动监管从“事后追责”走向“事前防控”。比如设立分级体检;普及健康教育,在报告页面加入“这项是什么”的科普二维码;加强人员培训、医生资质公开;建立违规“黑名单”与社会公示机制等。
体检不应是“打卡任务”股票配资的公司行业门户,更不该成为商业化的项目秀。它应当是医疗服务中最早发现风险、最具价值的一环,应当回归尊重医学、敬畏生命的初心。
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